“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不去上班?”你的答案,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价值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小暖bella Author 林小暖bella
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谈到“劳动节”时,我们总会想到“工作”与“职业”。
或许我们会认为,职业这件事离孩子太遥远了,但其实,对于孩子的职业启蒙,是一种“自我认识”,是了解、探索自我,发现热爱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多元选择的接纳。
今天,我们转载了林小暖的这篇文章,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聊聊职业这件事。同时,在今天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也为大家推荐了10套,23本传记绘本,希望帮助孩子们寻找一些来自榜样的力量。
作者︱林小暖bella
来源︱公众号ID:askbabysleep
前两天,送潼潼去幼儿园的路上,我们遇到一些蹲在桥底下等活儿的工人。因为天气寒冷,他们蹲在路边蜷缩着身子,旁边还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己能做的活计。
潼潼看了很好奇,眨巴着眼问我说:“妈妈,他们为什么坐在路边啊?”
我尝试着用她能听懂的语言解释道:“他们在等着有人找他们,干各种各样的体力活,比如刷墙壁、砌砖头、盖房子、做木工之类的。”
“那他们为什么不能坐在房间里工作?”
“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条件,或者他们本身也没能掌握一些人家需要的本领。”
妞似懂非懂的样子,虽然没有继续追问,但目光一直没能离开。
其实,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对“职业”与“工作”产生好奇了。
记得曾经我们遇到过一位乞讨老人,在我们停车等红灯时,她在路中央穿梭在停下来的车辆之间。潼潼看到了便问我:“这个奶奶在干嘛呀?”
我说:“她在通过向别人要钱的方式来养活自己。”
潼潼继续问:“那她为什么不去工作赚钱呢?”
“也许因为她太老了,或者身体不好,没办法工作,但又没有其他的挣钱的办法,所以只好来期待别人的给予。”
可能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一次次好奇,投射了一颗幼小心灵对真实社会关系的一次次思考。
回答这样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讲还真的是一件技术活,因为我们的解释,是开启孩子对“职业”理解的第一次重要机会。
这几年,总会遇到一些身边的朋友、亲戚的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知该选择什么专业,或者在大学毕业以后不知道该选择我什么类型的工作而一片茫然。
作为父母,很多人能给出的都只是“稳定”、“热门”、“铁饭碗”、“工资高”诸如此类的建议;而作为孩子本身,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也不了解各种职业,更无从下手。
别说年轻的学生们,其实就连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成年人,很多时候也无法参透工作的意义在哪里,无法与自己喜欢或者适合自己的工作相遇,最终只能用“讨生活”这样的理由,从不愿醒来的床上将自己拉起来,郁郁寡欢地去做日复一日的“上班狗”。
或许是因为知道我选择辞职的经历,私信里常常有人来跟我聊说:
“小暖,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你说我要不要辞职?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工作。我到底要怎么办呢?”
见多了这样的场景,我开始真心觉得,对孩子来说,与英语启蒙、数学启蒙这些知识类的启蒙相比,对于“职业”的启蒙,或许对他们更加重要,也更值得我们投入相当大的心力。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去上班?”
看过不少文章,大多都把6岁定为孩子进行职业启蒙的黄金年龄。
就连美国,也在《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孩子从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指导,要学会对自己的兴趣、特长、特点、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要进行“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
小暖倒觉得,上面这些说的可能都是相对正式系统地与“职业”这个词接触,如果说是对于职业的最初“启蒙”,其实也不需要那么晚才开始。
当孩子们第一次对我们说:“妈妈/爸爸,你可不可以不去上班?”的时候,已经是对他们进行最初的职业启蒙的最佳时机。
而我们当时的回答,或许已经在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将怎样去理解工作的意义。
01.
不用刻意回避“工作是为了赚钱”这层意义
可能是因为我之前的工作就比较弹性,所以在家陪潼潼的时间一直很多,很多时候是等她睡觉的时间我再来完成工作,因此,潼潼一直习惯于有我在身边的状态。
于是从她一岁半以后,有挺长一段时间,每次我要出门去上班,她都会用眼泪跟我抗议。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潼外婆都会一边抱着潼潼,一边跟她说:“妈妈上班,才能挣钱给你买玩具带你出去玩儿呀!”这话乍一听倒也没错,再加之自己着急出门,并没有和潼潼多做解释。
但随着她年龄增长,我开始觉得,她有必要对“工作”与“赚钱”之间的关系有稍微深入的理解。
某一次的睡前卧谈,我跟潼潼聊了这个问题:
“赚钱的确是在妈妈工作的意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要吃饭,喝牛奶,穿衣服,看书读绘本,去游乐场玩,这些在我们生活里经常出现的东西,都需要用钱来买。而如果要想得到钱,我们就需要要去工作,用工作的方式来获得钱。”
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工作与赚钱之间的关系,只是最好不要将“不得不去上班”、“为了生活无能为力”这样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我们或许并不是非常的热爱自己的工作,有时候也会有些灰心甚至厌烦这日复一日的样子,只是,当我们将工作所得到的财富投入到生活中,能让自己与家人过得更好,谁又能说这样的意义不算意义?
某个角度来说,换取金钱,这本身就是工作无可避免的重要意义。
02.
除了“金钱”,工作还有更多意义值得探寻
潼潼曾经许多次地问过:
“为什么不能只让爸爸一个人去工作赚钱,妈妈在家陪我玩呢?”
我跟她解释过,两个人的薪水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财富、眼界,但同时我更希望让她知道的是,除了金钱,我在工作中还能获得什么。
比如说,在我还是一个体制内媒体人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当我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工作中时,我所获得的成就感。
比如做新闻,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也能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好。
那时,潼潼总会守在广播前去找妈妈的声音。
我也会告诉她,当我将自己所擅长的技能,发挥在工作中时所获得的认可感。
比如我会说妈妈很喜欢写东西,就像你喜欢画画一样,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们心里都会特别开心。
我还会告诉她,因为工作,我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的教会我看待问题的新思路,有的成为我的好朋友,有的也会让我学会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就像你的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他们会让你获得与一个人玩时不一样的感受,妈妈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如此。
再后来,当我选择辞职,把睡眠咨询当作我的新职业时,我也会跟她有一番不一样的探讨。
她每天都会听到我与好多妈妈聊天沟通,能看到我总是盯着摄像头看那边不同的小宝宝睡觉的场景。“工作”这件事情,对她来说就更具体了。
她现在知道,妈妈的新工作是帮助小宝宝睡得更好。她知道自己以前也睡不好觉,让妈妈也很辛苦压力很大,而现在她自己的妈妈是在帮助别的宝宝的妈妈,让她们能不要那么累。
而这份新工作,也让她真正理解了我所说的:
“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为了让自己有价值感,能帮助到更多人”。
“妈妈,你为什么不上班?”
其实,现在在咱们的身边,全职妈妈的数量不在少数。
曾经就有朋友向我求助:幼儿园让孩子都来讲一讲“妈妈的工作”。
小朋友们有的说“我的妈妈是医生”,有的说“我的妈妈是老师”,有的说“我的妈妈在银行上班”。而轮到朋友的孩子小雨,他只好如实回答:“我的妈妈不工作”。说完之后,小朋友们都笑了。
小雨回到家,跟妈妈念叨起这件事:
“我说你不工作,同学们都笑我。妈妈,为什么你不上班呢?”
作为全职妈妈,朋友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她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跟孩子解释呢?”
刚好那段时间,我在看一部剧,剧里的人们都在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
而当那个看起来没什么斗志,更喜欢呆在家里料理家务的女二被问到有关“梦想”的话题时,她的回答真的让我印象深刻。她说:
“我的理想就是当妈妈。”
当她以母爱般的爱与包容对待朋友亲人,看到他们被照顾得熨帖幸福,自己成为可以给人温暖、值得依靠的人,她觉得这就是自己最接近梦想的时刻。
“当妈妈就不能算作梦想吗?世界上所有人都要自我开发吗?”
剧中女二的质问,在这个女性追求独立的年代,显得那么清奇可贵。
我将这个故事分享给了我的那个朋友,她也颇为触动。
不是只有职场打拼的女性才叫人生赢家,做全职妈妈也一样是对自我的追求和认同。
在我看来,其实朋友向我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职业的形式。
究竟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被称作职业或者工作?
在我看来,所有工作的终极目标,都指向社会与人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全职妈妈,养育生命,难道不算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吗?
这个世界上,当然有在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做了全职妈妈的人,她们其实更希望通过回归职场找寻自我价值。但也有那些尽管有诸多艰辛不易,却仍然在享受生命成长所带来的惊喜和感动的全职妈妈,对于她们来讲,能从母亲这个角色中找到自我价值,又何尝不可?
如果我是我的那个朋友,我会这样告诉孩子:
“妈妈现在的工作,就是陪你长大。”
只要自己做的事情能帮助到别人,能有意义,自己的价值得到发挥,就可以算作某种工作或者职业。每天早晨八点出门去单位,六点下班回家,是工作;每天没有固定的时间或者场所,但依然通过劳动赚取物质与精神上的收获,也是工作。
我们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需要让孩子知道,职业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对职业的理解并不应该受时间、地点、形式等要素的局限。
“我长大想当清洁工!”
在我们小的时候,应该每个人都被问过长大想做什么。
不论是医生、警察、教师还是科学家,儿时的我们在说出这些答案的时候,可能根本就不清楚这些职业都是干什么的,我们只是从成人赞许的目光中,知道它们值得被当做闪闪发亮的理想。
当时的我们,根本没有做过什么“职业启蒙”,却自动在头脑中将职业分出了“好”与“坏”。
“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去扫马路!”
这样恐吓似的警告,不知从父母嘴里听了多少遍。
可偏偏有一次,我就遇到了一个说“长大想当清洁工”的小男孩。
在一次朋友们的聚会上,一位朋友打趣的问在场的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一个朋友的小孩特别笃定地喊到:“我要当清洁工!”
当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把这话当作童言童语一笑而时过,有一个朋友特别认真地问了那个男孩:“你知道清洁工都做要什么吗?”
没想到,这个问题,打开了男孩的话匣子。他滔滔不绝地从清洁工具讲到垃圾车,又讲到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分类,他说自己特别想去开那些分拣垃圾的大机器。
男孩越讲越兴奋,而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你长大想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有着何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认真地思考它,能够帮助孩子深入到某种职业当中,更加细致全面深刻地去了解。
“能将自己的喜好当做职业”,自然是我们为孩子做“职业启蒙”的理想化意义。而为了这个目标,先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知道自己所擅长的地方,也就成了“职业启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向孩子提问时,我们不应该为了从“长大了想做什么”的答案中获得某种虚荣的满足,而应该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引导他们认识那份职业的内容,点燃他们的热情。
就像那个想当清洁工的男孩一样,当他痴迷于书本上那些复杂庞大但却又秩序井然的垃圾分拣机器时,谁又能想到,这份好奇和渴望会将他引领到多么深远和宽广的境地?
梦想再微小,也有磅礴的力量。
如果孩子未曾瞥见一颗星子的美丽,又怎么会想到去探寻整个银河的动人?
想起来潼潼,在我问她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她先后给过我两个不一样的答案。
一个是“我以后想要画画”,这个答案毫无意外,毕竟这是她最大的兴趣所在;另一个答案是“我想当妈妈”,她说出这个答案时那闪闪发光的眼神,我现在都难以忘记。
说到底,在我看来,“职业启蒙”并非只藏在相关主题的绘本中,更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它的意义,不仅关乎到孩子未来的职业观,更关乎到孩子的梦想、个人价值甚至幸福观。
有句话说,“工作的意义,就是人生意义在一个特定层面上的映射”,这话一点都不假。
给孩子做“职业启蒙”,其实是希望他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以后也可以在职业选择上更忠于自己的内心。
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如何对待工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如何过好这一生。
真希望,咱们的孩子们都能早早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得比咱们都通透,打心里自由自在。
“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你是不是也问过孩子这个问题呢?在之前的一篇关于人生愿望的征集中,我们就收到孩子们“绝不雷同”的未来设想。有的孩子想去火星上大学,有的想成为发明家……还有美甲师、宇航员、舞蹈老师……
爸爸妈妈们,你家小朋友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作者:林小暖bella,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前资深媒体人,国际认证婴儿安抚师、睡眠咨询师。专注睡眠科学、中西教育、亲子阅读、旅行游玩、儿童心理、自我成长、好物评测、品质生活等话题。公众号:askbabysleep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征集活动